今日要闻 更多>

为什么它敢叫“瓷母”?

发布时间:2021-05-10 来源:雅昌艺术 浏览次数:3240次

说到中国陶瓷大家肯定都不陌生,但是把各色釉、各类彩集于一身,这事儿为乾隆朝所独创,惊艳天下的各种釉彩大瓶,被称之为“瓷母”。瓷母也是乾隆盛世炫技之神作。

y55DoLe98S8ywVbbgXjLGuXTlzOxiZuaJF5cw9uI.jpeg

瓷母这个叫法非常的通俗,为什么叫瓷母呢?是因为它是集多种瓷器品种 于一身。乾隆皇帝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,把瓷器做的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乾隆各色釉瓷母,是清代瓷器的一次巅峰盛宴。瓷母印证了200多年前,乾隆盛世的风仪和心态。这个风仪,是乾隆鼎盛时期的华丽奢侈和文化繁荣。这个心态就是炫耀,以我朝之力,超越古人,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。展现了乾隆王朝天朝大国海纳百川的胸怀。

咱们说的这件瓷母,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首先来说她的体量非常大,这件瓷母,通高86.4厘米,口径27.4厘米,底足直径33厘米,如此硕大的一件瓷器,他上面的纹饰非常丰富,所采用的的工艺,也是相当的复杂。

瓷母自上至下 所装饰的釉彩多达10余层。给人直观的第一个感觉,就是两个字:漂亮。他所使用的“釉上彩“有:金彩,粉彩,洋彩珐琅彩。“釉下彩”有青花,还有釉上和釉下相结合的斗彩。所使用的釉,有仿哥釉、仿钧釉、仿汝釉、仿官釉、松石绿釉、粉青釉、霁蓝釉、酱色釉。各种釉色之间用一道金彩或青花相隔,让这件瓷器显得既富丽堂皇,而又不失节奏感。

我这么说,大伙可能感受不到他的奢侈,接下来,我就跟您具体的讲解一下:咱们都听过一个绕口令,说玲玲塔 塔玲珑,玲珑宝塔13层,咱们今天也按照瓷母的装饰层次,跟您详细说说。

 

j2b70PthqHsqdfsguqS8SZycMVkFbJlL5NDl4Cx6.jpg

第一层至第三层

首先来说,这件瓷母的口,为洗口,所谓洗口,就是像一个笔洗一样。在洗口的口沿处,装饰为“洋彩胭脂地缠枝花卉”。在这要特别强调一下洋彩这个概念,所谓洋彩,他所用的彩料,其实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珐琅彩料,珐琅彩料据说是从法国的利摩日进口。咱们说的洋彩,一般的是指运用西洋油画 光影透视法 绘画装饰,浓彩重笔,风格华丽的被称为洋彩,而珐琅彩的装饰,虽然同样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,但是,他仍旧保持了 我国传统工笔花鸟绘画的风格,讲究画风和意境,这种被称之为珐琅彩。当然,民间还有一种说法,有待考证,说是只有在紫禁城 皇宫大内所烧造的,叫珐琅彩。在景德镇烧造的珐琅彩,则用洋彩命名,加以区分。这件瓷母是在景德镇御窑厂烧造,因此上面的珐琅彩也被称之为洋彩。

这件瓷母,在第一层洋彩装饰的地方,还使用了轧道的装饰手法,可以说是锦上添花。

瓷母的第二层纹饰装饰为“洋彩 绿地缠枝花卉”这里面采用了乾隆时期的另一个新的技艺,就是仿生瓷技术。仿生瓷指的是用陶瓷去模仿其他材质的器物。这件瓷母的第二层,模仿的是铜胎掐丝珐琅,俗称景泰蓝。

接下来第三层纹饰,装饰采用了仿哥釉的技法,哥窑大家知道,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,哥窑俗称百圾碎,他的特点就是金丝铁线、紫口铁足。

 

L32h42itwAk21g99B80Ltz1IWVMLwdvGI545RDxU.jpg

第四层

到了第四层纹饰,就是典型乾隆官窑的青花缠枝花卉。上面所用的青花,发色青翠,沉着稳定,层次清晰。在第四层纹饰的左右两侧,也就是瓶颈的部位,分别装饰有金彩夔龙纹双耳,夔龙纹双耳是仿汉代玉器造型,精工细作,工艺精湛。

 

j5fkFFReOVk6royTZzLUFMkFjH5ULSt1PKLNpczS.jpg

第五、六层

第五层,装饰一道松石绿釉,这同样又是一层仿生瓷,以松石绿釉和开片纹相结合,模仿天然绿松石的颜色和铁线,惟妙惟肖。

瓷母的第六层纹饰叫做仿钧釉,也叫作窑变釉。钧窑和刚才说到的哥窑一样,并列为古代五大名窑之一。钧窑最大的特点就是窑变,所谓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。在第六层纹饰中所采用的玫瑰红色,色泽莹润,这个颜色也是钧窑中最美丽的颜色,而这一抹红色,恰恰又给整个大瓶画龙点睛。

HK9WDGHxTnfUHaa9QqpNHAVodRdfxBHAhTIf0TUR.jpg

第七、八层

在仿钧窑的下面,第七层纹饰采用的是乾隆斗彩,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,互相辉映。大家都知道成化斗彩赫赫有名,在万历时期就有:“御前成杯一双,值钱十万的说法,在这第七层,正是在仿造成化斗彩的基础上,加上了本朝的特色,绘制的乾隆斗彩。

第八层装饰采用了粉青釉贴塑皮球花的手法,皮球花纹饰,在乾隆瓷器中被广泛应用。模印的皮球花 大大小小,面貌各异,美妙而立体,他也是吸纳了宋代龙泉窑的装饰手法。

omcjKovEuPDRCUn9x8pzv0WlObgFlQtmFknNATmj.jpg

第九层

Gan5Yh5QO4RtA1gv7ZleANXLPo3SmeJsZ3QnzNBx.jpg

十二幅粉彩开光中的六幅写实和六幅锦地

第九层是瓶子的腹部,采用霁蓝釉描金打底,整体霁蓝釉 沉稳高贵,施以描金,则更显得富丽堂皇。 在十二个开光画片中,分别绘画了不同的画面,其中有六幅是写实的风格画片,分别画的是:

三阳开泰 吉庆有余 丹凤朝阳 太平有象 仙山琼阁 和 博古九鼎

另外六幅分别代表了万福 如意 辟邪 长寿 和富贵,这12个开光画面,也是这件瓷母最为华美的部分。

EuYyQzYewsb6TdKQO9d6FKWhMsW5YIuzGJSOfPci.jpg

第十至十三层

接下来第十层是仿官釉,仿烧宋代官窑,宋代官窑 同样也是五大名窑之一,铁骨乌泥,聚沫攒珠。

第十一层纹饰为“乾隆仿永宣青花 缠枝花卉纹”永宣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,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永宣青花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绘制,高铁低锰,测视,呈锡光斑,看上去会有中国水墨画般 晕散的效果。而在这第十一层纹饰中,御窑厂的工匠,采用重笔点染的技巧 来模仿永宣青花效果。可以说是登峰造极。

第十二层为洋彩绿地变形蝉纹装饰,内画团寿纹,这种装饰手法来源于三代时期的青铜器。

 

i4b7mMIitDkmUGsC9cHeR3yQXBkqqTQTttxkIeC0.jpg

第十四、十五层

第十三层和第十五层纹饰分别是珊瑚红釉 加金彩回纹以及酱釉 加金彩卷草纹。回纹和卷草纹这两个纹饰,在明代早期的官窑瓷器中经常会用到。其实在这里,也是模仿 漆器描金的效果。

在第十三层和第十五层中间的 第十四层是:仿汝釉,模仿宋代最为名贵的汝窑,也就是宋徽宗所说的:雨过天晴云破处,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汝窑。

 

I5ZT3cSfxCm8wJVkr2k48y1LsWr6GEmJgZq8VsPJ.jpg

瓶底的年款

瓷母的底足及圈足内,施松石绿釉,瓶底中心用青花篆书三行六字款,“大清乾隆年制”

总体来说,这件乾隆瓷母各色釉大瓶,不仅技艺登峰造极,而且还充分的显示出乾隆皇帝和工匠们极高的艺术审美。十多种釉彩,包罗了古今名品。

既有宋瓷巅峰的五大名窑,又有炫丽多彩的青花五彩。

即有登峰造极的粉彩珐琅彩,还有惟妙惟肖的仿生瓷。

经过艺术大师的精心设计和布局,各种技艺 同施一器,有条而不紊。最终成就了这件登峰造极的艺术珍宝。

说到这件瓷母的烧造工艺,也是同样复杂,这件各色釉大瓶,汇集了各种高温,低温彩釉于一身,难度之高,可以想象。因为各类彩釉的烧造温度不同,因此没法一次性烧造。其中的青花,仿哥釉、仿汝釉、仿官釉、仿钧釉、粉青釉都属于高温釉,需要先行烧造,而那些粉彩、珐琅彩、金彩、颜色釉、属于低温釉,需要随后再烧,这就好比咱们蒸海鲜,您不能螃蟹、贝壳、皮皮虾、象拔蚌,统统一个锅里一起蒸的道理一样。瓷母的烧造,如果顺序或者时间,火候掌握不好,那颜色就会烧坏。根据记载,这件瓷母各色釉大瓶,需要反复入窑烧造达到17次之多。而最终的成功率只有0.23%。这么说吧,按照概率计算,需要烧造435个同样的大瓶,才有可能得到一件如此完美的瓷母。

那么如此精美的瓷母各色釉大瓶,又是谁烧造的呢?历史上,这事儿在历史上,虽然没有准确的记载,但是咱们根据清代的制瓷典章,就不得不说一下,当时著名的督窑官—唐英了。

 

JUTRgTUMzNN19nEmUPrsWakGrtohAK15XiHyM3XJ.png

御窑厂督陶官唐英

唐英,字叫俊公,号称“蜗寄居士”。唐英是辽宁沈阳人,生于康熙21年,公元1682年,卒于乾隆21年,公元1756年。

唐英早年为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。唐英生活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康乾盛世时期,经济发展,文化昌盛,时代赋予了唐英大显身手,展示才华的机会,在雍正六年,唐英奉旨 赴景德镇,驻场督窑,协助当时总理窑政的年希尧工作。在景德镇兢兢业业干了7年。到了乾隆时期,乾隆皇帝下旨,钦定唐英 总理督窑事务,负责督办烧造 景德镇皇家御窑长达21年之久,唐英是在有清一代,景德镇御窑督窑官员中,任职最久,业务最精,贡献最大的。并且唐英在任期间,还烧造出了举世闻名的“唐窑”瓷器。

纵观唐英的一生,”真清真白阶前雪,奇富奇贫架上书“。唐英早年不幸,沦为满洲包衣,但是他通过毕生探索和钻研,最终成为一代制瓷的第一人。唐英功业,灿烂而辉煌。可以说御窑千年史,唐英第一人。

咱们今天说的这件瓷母,应该说,就是出自唐英的力作。

那说回来,故宫所珍藏的这件精美绝伦的瓷母,是不是存世的唯一一件作品呢?答案还真不是。

2014年的9月18号,在美国波士顿的斯金纳拍卖行,同样也出现了一只类似的瓷母,虽然这件“瓷母”在釉色排序和颜色上,与收藏与故宫的那件瓷母有些细微的差别,但是他的出现,证明了一件事,那就是瓷母并非孤品。咱们说了,瓷母烧造成品率极低,难度极大,因此当时也不可能只烧造了一件。

据说,当时这件瓷母出现在斯金纳拍卖行的预展现场时,很多人都对这件拍品都持怀疑态度, 觉得这件东西,可能不真,正当大家犹疑的时候,这拍卖公司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证据,就是这件瓷母,在历史上曾经拍卖过一回。拍卖会找到了一个1964年的拍卖资料,当时还没有彩色照片,只有一张黑白影像。当时记录的非常清晰,在1964年的11月5日,纽约的通运公司,当时这件瓷母以3500块美金起拍,最终以4000美金落锤成交了。1964年,距这次拍卖的2014年,时间整整过去了50年。

Y6604c68xoFfCMExA6AZCGe7as6rWd4VnhkL25iU.jpeg

那么这件瓷母是怎么流到美国去的呢?当时这事儿,没有人能说清楚,我们只能推测它与通运公司有关。通运公司,是一个叫张静江的中国人在1902年创办的,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了,当时这家公司只售古玩,卖古玩赚了好多钱。张静江又是什么人呢?张静江曾经为孙中山的革命,给予过很大的经济支持,被孙中山称为“革命圣人”,孙中山去世后,张静江成为国民党的四大元老之一,一年后张静江又扶持蒋介石上台。在历史上,张静江可以说是一位重要的风云人物。

张静江成立的通运公司,在西方收藏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它与卢芹斋的来远公司、日本的山中商会可以说是三足鼎立。这件瓷母,根据推测,应该是在清末民国初的时期,趁兵荒马乱时节,流到了美国。

在2014年9月18号的拍卖现场,拍卖的那件瓷母,由于本身有残以及器身多处磨损修复,因此,以15万美元开始起拍,现场参与竞拍的据说都是华人。场外有3名买家采用电话委托,现场有5—6位买家举牌,使得竞标价格快速攀升,当价格到了1000万美元之后,只剩下了2位买家展开角逐,最终,这件瓷母,由现场一位手持114号 号牌的亚洲买家以2200万美元,加上佣金折合人民币约1.5个亿竞得。

咱们回到故宫的这件瓷母大瓶,无论如何,瓷母都是我国传统陶瓷艺人精湛技艺的直接呈现。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史,更是康乾盛世所诞生的“绝世佳作”。作为近两百年 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,瓷母曾经在故宫目睹了乾隆王朝的终结,躲过了八国联军的劫掠,见证了封建帝制的落幕,也曾经与诸多文物一起,经历了南迁、西迁、以及北归的风风雨雨。

如今,在故宫600岁,建党百年,以及中华民族即将迎来伟大复兴之际,能够与灿烂的国宝“瓷母”共同见证这一伟大盛世,我想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幸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