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要闻 更多>

现场 | 五面“中国”铭文铜镜罕见齐聚!在清华艺博看见古代铜镜三千年

发布时间:2021-04-23 来源:雅昌发布 浏览次数:1758次

你知道古人怎么照镜子吗?你知道古人的镜子上都写些什么?你知道古人的镜子上怎么体现哲学观念吗?

这场展览,将为你一一揭晓答案。

DP7CVY4CzHQTRJYrUvFA0f3a63V0eU4ziakKpo8e.jpg

开幕式现场

4月22日至8月22日,“万物毕照: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”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-13号展厅展出。此次展览以1958级清华大学校友王纲怀先后向清华大学捐赠的300余面中国古代铜镜馆藏为基础,在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和私人藏家的大力支持下,精选出400余面各具代表性的中国历代铜镜精品进行展出。

GCUgLxnVb57sZzY40we3Rq0P7itIgG7A6R28Ux0l.jpg

​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向波涛致辞

“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,我们决定举办围绕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主题的特别展览。本次展览展出了五面有‘游中国’‘中国安’‘中国宁’‘中国安宁’‘中国强’铭文的汉镜,勾勒出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,体现中国古人对中国强盛、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。我们的展览藉此美好的寓意献礼清华大学110周岁华诞,为观众呈现视觉盛宴,为清华带来人文之光。”

xXtyZb8nkL33Rx30sTZhbBjK3rR4qxc9w6xpfFjo.jpg

展览策展人谈晟广致辞

“感谢王纲怀先生的捐赠和鼓励,感谢全国各个博物馆、机构以及个人藏家的支持,使我们能够举办这样一个铜镜门类非常齐全的展览,且展出的都是各个门类的精品。我们也非常幸运,能够借到五面具有‘中国’铭文的铜镜,这是前所未有的。希望这个展览能激发更多人对于铜镜的兴趣,我希望能把铜镜研究带入艺术史,使它成为一个更具广阔研究空间的门类。”

feBrLPrXG5x38fDlrD3QK6jSpO6k05MlSkFSJQoS.jpg

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铜镜捐赠人

清华大学顾问教授王纲怀先生家属茅昱致辞

“我作为‘毛脚女婿’第一次上门时,王先生向我展示了他的收藏。他告诉我汉代铭文镜的商业价值和字画瓷器等无法相比,但铭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,这是他收藏的初心,他会把铜镜捐给博物馆,让更多人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。他说:‘我们的文化,当然需要更多人欣赏才有意义,放在自己房间里有什么意思?’这些藏品进入艺博,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研究,王先生最在意的文化价值也得以延续下去。”

7y19kaO1jH68whYa55RrRMRNYw3W2xzFe8u2pNmo.jpg

藏家代表赵梦言致辞

“十六年前,我在中国嘉德拍到一面非常精美的铜镜,是民国著名收藏家关祖章的藏品,当时我对这个门类知之甚少。十几年来,我通过学习,对铜镜具有了更深的了解,希望能向王先生多多学习,有更多建树。非常荣幸我收藏的藏品能成为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展览的一部分,希望能有更多人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历史产生兴趣,也祝清华110周年华诞快乐、展览圆满成功!”

aUr0aY68mfiyghGGlqjXudJlC7naOBa98qwRrSZ3.jpg

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

“这个展览是开馆五年来难度最大的展览,展品时间跨度超越三千年,各时代的铜镜均有展出,这也告诉人们,中国铜镜的高峰不止在战国、两汉、隋唐。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以铜镜为载体传承,比纸上书画更长久,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!铜镜是美术和艺术、科学及技术的相互结合,这个展览也是对美术成果应用于服务社会和大众需求的一次探索。”

Rep9JUNkId7b6QuLW0HvzBMiKnab9E9D0c9TAdHB.jpg

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李哲主持开幕式

HonB6TbFxMg0P5wdnj5S0DM31ZffqiENPZG0Ucjt.jpg

0Tvw66VUMqil4tHk85Qgmdt316i6NYZsoGt8HePv.jpg

3lxqlCNqXCj3mgvnJ7Ue3WSES7uhFVMYkJmGgi4m.jpg

6WYBKZ2ti9XpdxzM0SXWDgUUzYGAH2b0IJ9lhr6F.jpg

nwfTvZmDTTOxJ6rRWYKaN7bzzattONIVrikm99vm.jpg

展览现场

 

本次展览共分为:“远见天心”“钦若玄象”“朗兮万方”“明镜喻道”“皆悉照见”五个单元,尤以“游中国”“中国安宁”“四夷降服中国宁”“中国强”“中国”五面中国铭文汉镜,勾勒出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,体现中国古人对中国强盛、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。本次展览藉此美好的寓意献礼清华大学110周岁华诞,呈现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和艺术的演进过程、感受铜镜的艺术魅力,也希望每一位观者,拥有一颗万物毕照的内心。

WUIqWZ0hOUsZIOaz17R4y2qnQ4WI2u3ybNY1HqOM.jpg

QiiufBQWDcFmteFGMvnrsEP5rPCYZ95TjSVtLNdJ.jpg

战国 六山纹镜

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展览展出了5面异常珍贵的带有“中国”铭文的汉镜——不啻为两千年来仅此一遇的“五星”齐聚之大事件。 “中国”一词,目前最早见于国之重宝——西周初青铜器“何尊”,其铭辞曰“余其宅兹中国”,意指周成王在洛邑建成周,宣称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。

ewcfoZltWbrW2yi91OV5MuyRO1AMiaWKkcdF9PjF.jpg

wKQSc6KpwC9Bu04jDmMn429wgKdVWtRNbS8bBn6f.jpg

商 人面纹镜

“中国”初义为天下之中的“中央之城”,即周天子所居京师,与“四方”对称。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,亦开始出现“中国”,如“游中国”“中国安宁兵不扰”“中国大宁”等,寄托了时人对于国家远离战争、繁荣昌平的美好祝愿,且在东汉时期的铜镜铭文中得到了延续,如本展所见“兵革不用中国安”“中国宁”“中国强”等,可见“中国”在当时已深入人心。

HVeHNCIQjXEnYwysHWfr90hErxAIUnoyjiw6z3yu.jpg

SHxIMFHolglnGVQizeQIRRhUyhOzXWanguLf83z6.jpg

春秋 虎衔幼虎钮龙纹镜

从其中一面非常重要的画像镜来看,非但题材是古今中国家喻户晓的王昭君故事,铭文中说昭君“倍(背)去中国事胡人”,将“中国”(汉朝)与“匈奴”相对,这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一件明确将中原王朝与域外政权相对,自称“中国”的实物证据,堪称“铜镜《史记》”。

5JKVHPajFX17tRl8ELggCCuLCWFNRyJie5jy6iiu.jpg

taKZvn9d2VE2fNVBuzXfmPNCX4Vg0hRz7E6WeTC5.jpg

春秋 粟粒地莲瓣龙纹镜

中国铜镜的制作,始于青铜时代,曾跨越了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,直至19世纪末、20世纪初才因玻璃镜导致的技术革新而退出历史舞台。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的实用器,变化无穷的样式、纹饰和铭文等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,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、思想、文化、宗教、艺术、科技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。

CGxFjhtSBpFuNo2rOwSIFqJR3GX21pTBsdQoIxza.jpg

weBfWL9oUGyheoODPYgaaNobSTuoi6cFLXDi7wsc.jpg

战国 兽面纹镜

 

4t3y6dN3q0y1Uzfq7JKYqYb0GF5kAXRRQJMDHun9.jpg

展览海报

因为铜镜能照察审辨,从而引申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意思,故古人多以镜鉴寓理,如“三鉴”曰“鉴乎古,鉴乎人,鉴乎镜”,又如“水静犹明,而况精神!圣人之心静乎,天地之鉴也!万物之镜也!”人之道心,若宁静如止水,则犹一面清净幽玄的明镜,拂除尘埃,光明照见人世间万物纷繁的原理和本质,从而实现“万物毕照”“洞照万理”的精神境界。